如何解决互联网舆论处置的四大“能力困境”?

目前,新技术平台不断崛起,传统的舆论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每个人都有一个“麦克风”。面对互联网的热点,相关主题面临着“线上线下”和自身能力困境的双重压力。如何解决这些困境?首先,网络舆论困境来自何方?

1.出现了大量新的传播平台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平台不再局限于“两微一端”,悄然出现的各种新平台已成为众多公众舆论活动的信息来源,而且这些新技术平台的数据特征的封闭性给予了传统的舆论监测和预警带来的困难,使危机应对更加被动。

  2,群体情感的天然短板

  网络中的网民彼此都是陌生人,并且由于对事件的同样认知和情绪,他们经常聚集和团结。大量的网民,加上固有的刻板印象,情感预测,以及大数据算法建议带来的“信息太平间”困境的心理影响,使得情绪发泄不仅仅是理性思考更为突出,增加了处理网络舆论的难度。

  3.舆论的挑战呼吁多样化

  互联网舆论主要是社会现实的在线反映。当每个人都有“麦克风”时,就形成了舆论生态,嘈杂的信息是不可避免的。舆论越来越多地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内容的趋势。回应网络公众情绪的观点和思维方式必须与时俱进,增添智慧。

  其次,网络舆论处置能力困境分析

  困境1:低估个体的爆发力和舆情隐含的威胁

  舆情研究涉及敏感话题,自媒体平台交流以及社交情绪的长期积累。由于个人账户的关注有限,某些问题的反复出现以及诸如麻木等主观假设,许多相关主体低估了个人的爆发力和舆情隐含的威胁。个体、常态化舆情其实蕴含“灰犀牛”特质:潜伏周期不定、初期苗头弱,可能转瞬降温,也可能多点爆发,但在新媒体传播格局不断演变的当下,这种基于侥幸心理的不确定性正在降低。

       案例:2017年,湖州走私死猪事件引发了对舆论的集体批评。浙江网上观察发现疫情爆发前有事件发生,许多报道提到“当地村民报告多年不成功的结果”,但当时经理人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长期做出未解决的环境问题积累了多重负能量,并在中央环保检查组驻扎时引爆网络。

  困境2:与快速反应不匹配的“有效”盲点

  如今,只有快速反应才能满足公众舆论对危机应对能力的期望。真正的解决措施是回应公众的关注,并抓住事态发展的步伐,上升到衡量对“有效性”的反应的必要和充分条件。真相未明仓促应对、应对失焦,是不少政府、企业“求快”存在的误区。

       案例:2016年9月28日,丽水市立昌发生山体滑坡灾害。浙江在线赶到遂昌第一线,帮助引导舆论处理,特别要注意节奏。参与灾区的现场调查,并建议当地“获取事实和警告”,并公布舆论关注的伤亡人数和救援进度。

  困境3:针对文本制定“恐慌的缺陷”

  近年来,舆情处置在新闻稿中处理对话的情况并不少见。诸如“引导注意”和“处置和果断”等官僚作品引起了对公众舆论的不满。还有一些传言说,对回应尚不清楚,而且论点很少,不能说服公众。

  案例:浙江在线2015年协助应对“浙江省网络环卫工人因拆迁而被拆迁”事件。当地对草案的回应更准确地掌握了舆论的提问点,以及网站新闻中的“人为纵火”。 “景区想要在火灾爆发的地方占据新的停车场”等谣言被粉碎。此外,绝对措辞对于草案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禁忌。新闻稿中出现了“纯粹无中生有”和“法律责任的征用”等词语,这使得公众有责任推卸责任和傲慢。

  困境4:“风险 - 机器”战略的应用规模存在偏差

  耸人听闻的热点通常伴随着受试者的图像损伤。政府和公司希望在修复形象的同时冷静舆论,但由于策略的不当应用,往往会弄巧成拙。

  案例:浙江在线协助回应“台州游客下日本酒店厕所”。当公众情绪首次爆发时,“不光彩的面孔”和“便宜的会计”以及其他负面的在线评论被筛选出来。后来,当地巧妙地设定了主题并使用了“台州是中国”。第一个智能马桶行业质量改进示范区的新闻点,邀请国内主流媒体对台州智能马桶行业进行现场采访,并制作了当地网络正能量形象“暮光之城狮子”和“马桶盖” ,在社交媒体上传播。讲述台州智能制造的漫画故事,成功扭转了马桶盖事件对台州地区形象的负面影响。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