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大数据杀熟”?
“大数据杀熟”是指企业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消费者进行个性化定价,使得同样的商品或服务,不同消费者所支付的价格不同。而对于同一群体的人,由于利润的考量,企业却往往对老客户提高价格,对新客户降低价格,这种做法被称为“杀熟”。
大数据杀熟舆情的危害
大数据杀熟不仅仅会对消费者造成财务上的损失,更会引发消费者的不满和抵制,对企业形象造成损害,甚至会引发公众的质疑和舆情危机。例如2018年,滴滴出行曾因“顺风车案”引发大规模用户抵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滴滴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不同用户进行不同的安全评估,对于评估结果较低的用户,不仅没有告知具体原因,还限制了其叫车范围和次数,这种做法引发了用户的不满和抵制。
大数据杀熟舆情产生的原因
1. 利润考虑
企业的最终目的是获得利润,而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消费者需求,实现个性化定价,从而最大化利润。而对于老客户,企业认为他们已经形成了忠诚度,不会轻易转投竞争对手,因此可以提高价格获取更高的利润。
2. 数据不对称
消费者往往对自己的消费行为和偏好了解不足,而企业却通过各种手段获取了大量的消费者数据。这种数据不对称使得企业可以对消费者进行更精准的定价,而消费者却无从得知自己是否被“杀熟”。
3. 法律法规不完善
目前我国对于大数据杀熟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企业可以利用法律漏洞,对消费者进行个性化定价,而消费者则无从维权。
如何避免大数据杀熟舆情
1. 完善法律法规
政府应该加强对大数据杀熟的监管和规范,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企业不能对消费者进行歧视性定价。
2. 提高消费者数据保护意识
消费者应该增强对自己数据的保护意识,谨慎地分享自己的个人信息,避免被不法企业利用。
3. 合理维权
消费者在发现自己被“杀熟”后,应该主动维权,向相关机构举报和投诉,争取自己的权益。
综上所述,大数据杀熟舆情的产生是由于企业利润考虑、数据不对称和法律法规不完善等多种原因所致,消费者应该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政府应该加强监管和规范,实现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合理应用。